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公共基础课改革方案

发布者:党办校办 [发表时间]:2010-04-26 [来源]:济大党办校办 [浏览次数]:

济大校字〔2009〕69号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我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公共课程、高等数学、大学写作等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推行分类教学和分级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考核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三、实施方案

(一)大学英语

1.选修课程设置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系列选修课,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见表1)。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专业要求、就业趋向选择不同类别的课程。

表1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已开课程(*)

外语技能类

听说

中、高级听力

中、高级口语

*

中、高级视听说

中外影视欣赏

*

英语演讲

交际礼仪英语

*

读写

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

*

英语写作基础

*

学术论文写作

高级英语写作

英语报刊选读

翻译

汉英、英汉实用翻译与技巧

*

中、高级翻译

专业文献翻译

语言文化类

语言

词汇学、语音学、语法学

语用学

实用英语语法

英语语言学概论

语言哲学

文学

英美文学名著欣赏

*

英美名诗赏析

*

英美文学简介

英美文学选读

文化

英语国家文化透视

*

翻译与文化

*

圣经典故与西方文化

*

跨文化交际技巧

*

国际关系、广告文化

英美社会与文化

专业英语类

商务/计算机/金融英语

商务英语入门

*

计算机英语

文秘英语

金融英语

营销英语

2.教学模式

从2009级新生开始,在现有的一、二学年16个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将每周4个学时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改革为“3+1”学时模式,即每周开设3个学时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加1个学时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基础课程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听说教程1-4册;选修课程供一、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完成4个学分(每学年完成2个学分)的选修课课程(见表2)。

表2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选修课程情况表

课程

体系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选修学年

听说

初级英语视听说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中级英语视听说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高级英语视听说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读写

初级英语阅读

2

第一学年

中级英语阅读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高级英语阅读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英语写作基础

2

第一学年

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高级英语写作

2

第二学年

商务英语写作

2

第二学年

翻译

汉英实用翻译与技巧

2

第二学年

英汉实用翻译与技巧

2

第二学年

语言

词汇学

2

第一学年

实用英语语法

2

第一学年

语音

2

第一学年

高级英语语法

2

第二学年

文学

英美文学名著欣赏

2

第二学年

英美文学简介

2

第二学年

英语经典散文欣赏

2

第二学年

英美文学选读

2

第二学年

文化

英语国家文化透视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英美社会与文化

2

第一或第二学年

3.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启发式、任务式、合作式和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考核方法

(1)形成性评价1:包括学生自我测评、学生相互测评及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

(2)形成性评价2:指1-4级每级的期末课程考试。

(3)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1成绩(占30%)+形成性评价2成绩(占70%)(其中笔试成绩占90%、口语成绩占10%)。

学校编写1-4级口语考试大纲,突出考试内容的层次性、考试方式的可操作性和考试目标的明确性,使口语考试更加规范、科学。

建立测试题库。试题库以形成性评价2为目的,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导。试题库设计原则:加大听说题型的比重,减少选择性作答题的数量和权重,增加直接测量英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答题题型的数量和权重。题库建设:1-4级每级设计10套题备用。

5.语言学习环境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场景,积极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如短剧表演、模拟国际会议、时事辩论、写作比赛等,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除了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学校定期举办外语文化艺术节和英语角,举办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及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氛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

1.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共设置4门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3个学分);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6个学分,其中理论课教学4个学分,实践教学2个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个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个学分)。

2.教学安排

从2009级新生开始,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教学方式、方法

改革后的“思政课”教学由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实践教学环节包括:

(1)音像学堂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资料片在济大音像学堂播放。四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同时向学生开放,任课教师在播放时间到音像学堂与学生一起观看。根据播放内容,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2)主题演讲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撰写演讲稿,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学生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参加演讲活动。

(3)读书报告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4)典型案例分析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

(5)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的话题并进行讨论。在互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6)撰写调研报告、课程论文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课程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可让学生自由结合分成若干组,每组提供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成绩视为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课程论文须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7)网络课堂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网络课堂。计划用2年时间,四门“思政课”全部开设网络课堂。

(8)教学博客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设一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博客,为师生交流提供新的沟通渠道。

4.学时分配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计划学时:48个学时(3个学分),具体分配情况见表3:

表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

环节

课堂

教学

音像

学堂

读书

报告

主题

演讲

道德与法律体验

学时

分配

24

8

6

6

4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计划学时:32个学时(2个学分),具体分配情况见表4:

表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

环节

课堂

教学

音像

学堂

读书

报告

考察

体验

学时

分配

16

4

8

4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计划学时:96个学时(6个学分),具体分配情况见表5:

表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

环节

课堂

教学

音像

学堂

主题

演讲

调研

报告

原著

阅读

学时

分配

48

10

8

24

6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计划学时:54个学时(3个学分),具体分配情况见表6:

表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

环节

课堂

教学

音像

学堂

课程

论文

原著

阅读

学时

分配

32

8

6

8

5.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1)平时成绩评定办法

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评定办法如下:

①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评定,该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

②根据学生完成的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进行评定,该成绩占平时成绩的80%。

(2)期末成绩评定办法

期末成绩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方法改革试点期间,客观试题比例占50-70%,主观试题比例占30-50%,条件成熟时可全部采用客观试题。

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方法改革,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组织编写4门课程辅导材料。

(三)计算机公共课程

1.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个人兴趣、就业取向等特点,提出分类的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7:

表7 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情况表

模块

课程

学分

学时

理论/实践学时

开设

学期

适用专业(类)

模块1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物理类、数学类、资源环境类、电气信息类

C语言程序设计

3

64

32/32

第二学期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3

48

36/12

第三学期

网络技术与应用(A)

2.5

48

24/24

第四学期

模块2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工商管理类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2.5

48

24/24

第二学期

网络技术与应用(B)

2.5

48

24/24

第三学期

模块3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语言文学类、广告学、历史学、艺术类、旅游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体育类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2.5

48

24/24

第二学期

模块4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电子信息科学类、外语类、法学类

模块5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政治学类、应用心理学专业、经济类

网络技术与应用(B)

2.5

48

24/24

第三学期

模块6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生物科学类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2.5

48

24/24

第二学期

模块7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2.5

48

24/24

第一学期

土建类、建筑学类、材料类、机械类、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科学类

C语言程序设计

3

64

32/32

第二学期

2.课程简介

(1)信息技术应用基础(48个学时,2.5个学分)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计算机领域的基础课程,与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的覆盖一致。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学生入校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水平测试,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实行“全学分,零学时”,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按照48学时进行授课。

(2)C语言程序设计(64个学时,3个学分,前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从技术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侧重结构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内容。

(3)数据库与程序设计(48个学时,2.5个学分,前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是学生从数据库技术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侧重讲解数据库基本原理、基于VFP的小型数据库系统的使用与小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等内容。

(4)多媒体技术与应用(48个学时,2.5个学分,前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的方法,初步具备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8个学时,3个学分,前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数据库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知识,掌握数据库开发技术及应用方法,具备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技能。

(6)网络技术与应用(48个学时,2.5个学分,前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将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A、B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二者学时、学分相同,侧重点不同:A层次包括网络基本理论、常用网络服务配置、小型网站的构建、常用网页制作工具和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等;B层次简化理论内容,重点介绍常用网页制作工具和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等。

(四)大学数学

1.课程设置

建立以三大数学基础为必修课、应用数学方法为选修课和现代数学知识讲座等为通选课三个层次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在每一个层次上设置多个教学模块,不同专业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模块:

(1)三大数学基础:连续量基础—以微积分和微分方程为主;离散量基础—以线性代数为主(含空间解析几何);随机量基础—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主。其中连续量基础设置4个教学模块: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高等数学D;离散量基础设置3个教学模块: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A、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B、线性代数;随机量基础设置2个教学模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2)应用数学方法:数学物理方法、最优化方法、应用统计方法、实用数值方法、数学模型、数学实验。其中数学物理方法设置2个教学模块:数学物理方法A、数学物理方法B。

(3)现代数学知识讲座,为通选课。

2.教学内容

(1)三大数学基础

三大数学基础中各课程的开课学期、学时、内容和适用专业(类)见表8:

表8 三大数学基础课程设置情况表

课程分类

开课学期

学时

教学内容

适用专业(类)

连续量基础

高等数学A

56

一元函数微积分

物理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

104

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

高等数学B

80

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

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科学类、生物科学类、资源环境类、材料类

56

空间解析几何、二元函数微积分、级数

高等数学C

80

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

56

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D

56

微积分大意、线性代数初步、随机数学的基本思想

烹饪与营养教育、建筑学类

离散量基础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A

56

空间解析几何、线性方程组、行列式、矩阵、特征值、二次型

物理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B

48

空间解析几何(略讲)、线性方程组、行列式、矩阵、特征值、二次型

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

线性代数

48

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特征值、二次型

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类、资源环境类、材料类

随机量基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56

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物理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资源环境类、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48

概率论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交试验

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科学类、材料类

(2)应用数学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A(第四学期开设,90个学时):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积分、级数、留数原理及其运用、共形映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数学物理方程。

数学物理方法B(第四学期开设,48个学时):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积分、级数、留数原理及其运用、共形映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

最优化方法(第四学期开设,32个学时):线性规划、无约束非线性规划、智能算法、多目标规划、约束非线性规划。

应用统计方法(第四学期开设,32个学时):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判别分析、正交试验设计。

实用数值方法(第四学期开设,32个学时):插值法、数值积分及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方程求根、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数学模型(第四学期开设,32个学时):初等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数学规划、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离散型优化模型、优化模型。

数学实验(第四学期开设,32个学时):Matlab软件的使用、插值与拟合问题、数值积分与微分问题的处理、常微分方程与级数、概率统计工具箱、优化工具箱。

以上七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

3.考核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最后以百分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试点,选择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和撰写论文的考核试点。

4.教学方法

(1)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嵌入“模块式”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内容,使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

(2)建设学校大学数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开设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建成不同层次的数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拥有一定数量微机和相应配套设备的大学数学实验室。

(五)大学写作

1.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1)编写《大学写作》教材。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营造活泼的学习环境,增强课程吸引力。

(3)根据课程性质,缩减理论教学时间,加大练习的比重,将理论学习与写作训练的时间比例控制为3:1。在训练形式上体现多样性,比如半命题写作、优秀案例赏析、问题案例修改等。

(4)针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希望加强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演讲稿的讲授和练习;针对学生毕业求职的实际需求,加强求职信、应聘信的讲授和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和学术论文规范的讲授;探索分类教学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如为法学院学生开设法律文书写作、为经济学院学生开设财经文书写作等。

(5)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相关写作理论。

(6)建立网络虚拟“写作实验室”。

2.学时分配

《大学写作》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情况见表9:

表9 《大学写作》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

写作训练

总计

学时分配

18

6

24

3.考核方法

将统一闭卷考试改为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考查,减少记忆性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突出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考查。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占20%)、课外作业(占40%)、期末考查(占40%)三部分组成,具体分配情况见表10:

表10 《大学写作》考核项目及成绩分值分配表

考核项目

课堂表现

课外作业

期末考查

总计

成绩分值

20

40

40

100